【荷斯坦◆武汉】科技创新&数字智能打造奶业新增长点
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,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彭勇,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、中国奶业协会原会长刘成果,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、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、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,原农业部党组成员、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毕美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奶业协会原会长李德发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奶业协会代理会长沈建忠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任发政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金梅林,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谢立安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副司长杜跃军、国家卫健委食品司二级巡视员史根生等领导专家,以及来自相关部委的领导,各省农业农村部门,相关院校专家学者,各产业企业负责人、相关协会参加了大会,中央电视台、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新华网、人民网等近百家媒体现场报道。
开幕式由中国奶业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、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亚清主持
打造新的增长点 扎实推进奶业高质量发展
本次大会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,行业领导、专家学者、奶业同仁汇聚江城,为奶业快速提升,释放新动能意义重大。今年会议的主题设定为“数智赋能引领产业发展增长点,产业融合驱动奶业高质量发展”,大会将发布《中国奶业科技创新指导意见》和《中国奶业数智化发展意见》,旨在抓住科技创新和数字智能关键核心工作,打造新的增长点,扎实推进奶业高质量发展。
努力推动奶业发展在湖北取得更大成就
湖北省副省长 彭 勇
奶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,是建设农业强国、健康中国的标志性产业。
近年来,湖北省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,强化质量安全监督,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为奶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,湖北省乳制品产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,学生饮用奶日均供应量稳居全国前5,生鲜乳质量安全抽检的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100%。中国奶业大会是引领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,本届奶业大会行业大咖、各界嘉宾云集,我们将以此次大会的举办为契机,充分发挥湖北的区位、科教和产业优势,继续加大政策支持、资金投入和创新力量,大力营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营商环境,努力推动奶业发展在湖北取得更大的成就。
结合实际 探索奶业新质生产力的生产机遇
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 谢立安
奶业是农业和食品行业的标志性产业,2023年乳制品产量超过3000万吨,规模以上乳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600亿元,同比增长2.57%,高于食品制造业平均增速。奶业整体形势回稳向上,市场信心逐步回升,成绩来之不易,充分彰显了奶业的强大韧性和深厚潜力。借此机会我和大家分享三点想法,一是要主动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武装上下功夫。全行业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,核心要素,结合奶业实际,探索新质生产力的生产机遇,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。二是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,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促进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。奶业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,主动求变,加快智能传感器、无人装备、大数据平台在全产业链的广泛应用,提升生产各环节技术装备水平,通过对生产、流通、销售大数据分析,结合群众需求,加大品种研发力量。三是在安全健康有序的加快生产力转化上下功夫。奶业要统筹好高质量发展,高水平安全,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,加强品种创新、品质创新、品牌创新,形成多种类多用途多价位的系列产品,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需求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种,形成行业发展新动能。
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,持续推进奶业高质量发展
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副司长 杜跃军
市场监管总局严格按照4个最严的要求,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突破口,持续推动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,强化党政同责的要求,压实企业主体责任,加强监督管理,严查违法行为,有力维护了食品安全稳中向好的态势。2023年我国婴配粉抽检合格率99.93%,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.87%,已经连续9年保持在90%以上,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在食品行业持续保持领先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奶业20强企业要团结带领全行业,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,不断提升奶业质量、效益和竞争力,持续推进乳品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在此,我提四点建议。一是落实主体责任,提升质量安全水平。二是优化奶源供给,增强产业链控制力。三是强化创新发展,提升产品直销。四是转变生产方式,促进绿色转型。
解决困扰奶业的三大因素 打造新质生产力
蒙牛乳业总裁 高 飞
当前中国奶业面临着2008年以来最严峻的挑战,全球经济动荡,国内消费波动,在客观上给行业带来了不少的影响,催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。而要从全局角度分析,造成当下被动局面根本的原因并非客观环境,而是三个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主观因素。一是品类多元化不足;二是需供均衡性的矛盾;三是产业链韧性较小。一直以来,这三个顽症迟迟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,这就导致在历次大的环境当中,中国奶业总是处于被动应对的不利局面。
当前,我国经济正在固本培元的时候,全国奶业态势良好,中国人均饮奶量上升空间仍然巨大。我们必须抓住这些有利的因素,充分发挥大市场、大消费的独特优势,坚决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,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。本着问题导向,结合行业的观察和自身的体会,蒙牛认为,当前我们应从解决困扰奶业的三大因素入手,聚焦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。第一,科研主导开创新品类。多元化不足的难题是一项供给侧的课题,解决这一课题,唯有在科研创新上找方法,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,要推动“喝牛奶”向“吃牛奶”的转变,从基础的营养供给向大健康转变,让多种多样的乳制品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。第二,数字赋能塑造新产业。需供的矛盾普遍存在于各个经济门类,奶业尤其明显。化解这一矛盾,除了完善价格形成机制、优化市场调控政策外,关键是解决供给决策和需求脱节的问题。为此,我们必须抓住数字转型的机遇,不只要建立更多的灯塔工厂、智慧牧场,更要对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儿酪全产业链系统化、一体化的塑造,消除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,实现数据无缝流通实时共享,最终的目标是推动产业链决策机制从静态规划和人为调度向AI辅助下的动态最优决策转型。第三是模式创新,培育新业态。针对产业链韧性不足的问题,除了依靠科研和技术的力量,还应通过模式的重构和业态的创新实现长远的改善。在养殖领域,要对标世界一流,推广种养结合的新模式,实现“料病管环”的全面升级,打造成本优势,提升原奶质量,减少碳足迹。在加工领域,要推动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,提升原奶利用率,降低需求波动带来的影响,减少奶酪、黄油、乳清等原料进口的依赖,为国产乳制品的品类多元化提供支撑。在销售领域,要构建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新商业模式,深度洞察、触达消费者,以个性化、定制化、高度敏捷的服务回应消费者的诉求,与消费者产生共鸣。
筑牢奶业发展根基,加快提升奶业竞争力
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马有祥
我国奶业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全面提升,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效。一是奶类生产实现跨越式的增长,与2012年相比,2023年我国奶类产量4281.3万吨,增长29.5%,奶牛养殖规模化率76%,提高了38.8个百分点,奶牛年均单产9.4吨,提高了3.8吨,全混合日粮、自动挤奶等关键技术全面普及,养殖效率显著的提升。二是乳品质量比肩发达国家水平。与2012年相比,2023年生鲜乳蛋白率由3.16%提升至3.28%,乳脂率从3.59%提升至3.91%,菌落总数从每毫升60.5万降到了11万,主要营养卫生指标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。三是国产乳品重新获得信任。多年来坚持举办中国奶业D20峰会,开展小康牛奶行动,推进休闲观光牧场,重塑国产乳品品牌的信誉度。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重新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,国产液态奶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6%。
前进的道路不一帆风顺,2022年以来,乳品消费下滑,加工企业大量“喷粉”,奶牛养殖场大面积亏损,2023年底养殖亏损面达到了70%,今年前5个月亏损仍在加剧。面对困难和挑战,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积极出台纾困政策;奶牛养殖场调结构降成本,奋起自救;伊利、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积极履行购销合同,保证生鲜乳收购;中国奶业协会多方协调促进行业自律,促进产销衔接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坚决守住了不倒奶的底线。
但是当前行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,特别是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亟待解决。主要是两个方面,纵向看,产业链一体化发育不足,我国奶业发展起步晚。早在上个世纪,美国在30年代就开展了“三杯奶运动”,日本在50年代通过立法推行学生奶计划,印度在70年代发起“白色革命”。我们国家如果从2007年第一次出台《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》国字头的文件算起,满打满算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。对比奶业发达国家先养殖后加工的产业链一体化路径,我国养殖加工还是两张皮,容易造成卖奶难和抢奶交替出现。横向看,乳品供需适配度亟待提高。2022年以来,乳品消费一反多年稳定增加的趋势,异常下降,有大环境的原因,也说明乳品工业结构还不适应消费变化。具体表现就是三多三少,液态奶多干乳制品少,高价乳品多平价乳品少,城市消费多乡村消费少,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,就地就近亲民平价的产品供给不足。这也是近两年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针对当前奶业困难形势,坚持问题导向,目标导向相统一,直面制约奶业发展的卡点和重点,强化使命担当,深化改革创新,携手应对挑战,坚定不移走好奶业高质量发展之路。要稳定基础,筑牢奶业发展根基。奶牛养殖是奶业发展的基础,各地农业农村部门,要落实好“粮改饲”、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、新型经营主体培育、生鲜乳增量收购补贴和“喷粉”补贴等各项纾困政策。要引导养殖端合理控制产能,避免盲目扩张。要以发展绿色养殖为指引,以提高质量效率和竞争力为目标,积极扩大种养结合比例,提升优质饲草供应能力,加强技术指导服务,推广降本增效技术模式,夯实奶源基地建设。要建立更加稳定的养殖加工合作关系,构建良好的购销秩序,鼓励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。乳品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参股等形式增加自有奶源比例,要借鉴国际经验,在严格监测要求,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,允许小型奶牛场加工鲜奶、酸奶等价格亲民的低温产品,就地加工就地配送,让平价奶进入更多的家庭。乳品企业,尤其是D20企业,要切实发挥联盟带头作用,扛起社会责任,坚决避免因限收拒收导致倒奶。要优先增加平价液态奶和干乳制品的供应。鼓励使用生鲜乳生产巴氏杀菌乳、灭菌乳、高温杀菌乳,坚持平价亲民,突出营养安全,鼓励企业拓展干乳制品生产线,研发适合国人口味的奶类小食品,大力开发民族特色乳品,既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,又能在奶量过剩时候发挥蓄水池的作用。要加强乳品消费科普。持续开展乳品培养科普宣传活动,让科学饮奶健康消费深入人心。要提效率,加快提升奶业竞争力。奶业是高度开放的产业,我们要在开放的环境里面站稳脚跟,壮大成长。要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资源,充分开拓两个市场,既要引进来,也要探索走出去,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。加快液态奶国家标准的修订发布,突出本土奶源的鲜活优势,提高国产奶业的竞争力。
发布《中国奶业质量报告(2024)》
发布《2024 奶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》
发布《中国奶业企业科技创新与数智化转型典型实践案例集》
任发政权威解读《中国奶业科技创新指导意见》
毕美家权威解读《中国奶业数智化发展意见》
中国奶业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
发布《全民科学食奶“壹拾佰仟万”专项行动方案》
联合倡议“科学食奶 优享健康”
奶业总裁面对面之我的品牌我代言
百人携手护健康
大会同期举办了17项专场活动,针对产业链的各环节进行了全面探讨。其中,“‘点’‘识’成金——2024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”受到广大牛人的关注,国务院参事、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,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、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、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任发政作主旨报告。
于康震在报告中指出,我国奶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。受新冠疫情后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,我国乳品消费市场疲弱,原料奶供应过剩,企业喷粉库存压力大。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效益下滑或亏损严重。2023年,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42.4公斤,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。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奶及奶制品日均摄入量300-500g标准,同时随着“喝奶”向“吃奶”转变,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显著增长的发展趋势,消费者对乳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能越来越重视,未来奶业发展潜力巨大。他提出,面对我国奶业的严峻挑战,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,促进乳品消费升级。二要优化乳品结构,推动产业供需有效匹配。三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共享产业发展成果。四要维护供应链稳定,保障产业链安全。五要加强科技创新驱动,推动奶业自立自强。六要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
陈萌山在报告中倡议,奶业同仁要为尽早实现国民每天饮奶300克的营养健康达标水平而共同奋斗。我们有条件有信心加快国民营养健康饮奶水平达标,我国奶业质量有保障,居民消费升级有需求,奶业创新和消费热点提振信心。要综合施策全力推进营养健康饮奶水平达标,推动出台奶类消费支持政策,创新丰富奶类消费产品,提升扩大奶类消费服务,规范奶类产品及其消费服务,优化改善奶类消费环境,增加奶类科普宣传。
任发政在报告中分析了乳品营养对健康的重大帮助,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和智能化为核心发展乳品产业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奶业协会代理会长沈建忠介绍了《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(2024)》的要点内容,并同大家一起见证报告发布。
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、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加启在《我国乳品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》专题报告中强调,创新推动奶业全产业链高效优质协调发展,一是以民族为根本的奶业初心不能变,要思考为什么一个民族需要奶业;二是要建立以健康为导向的科技创新,我国慢性病人口占比较高,要思考奶在人民健康中发挥什么作用,如何进行科技创新,促进奶业全产业链协调发展;三是要建立以利益联结为导向的创新机制,要把消费者与人类健康包含在产业链之中,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,而不是仅仅强调生产力,忽视生产关系,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奶业行稳致远。他表示,长期以来奶业创新团队以构建新型的“种植—养殖—加工—消费—健康”一体化利益联结共同体为核心,把消费与健康纳入奶业链,大力实施优质乳工程,持续推进节本增效优质扩消费行动,进一步开拓奶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,助力健康中国战略。截至2023年,共发布优质乳标准66项,形成“优质原奶—绿色工艺—品质评价”优质乳工程全产业链标准化技术体系。
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、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在《中国奶牛养殖业走出困境的思考与举措》专题报告中建议,一是2024年适当压缩奶牛产能,增加淘汰成母牛约30万头,每天减少8000吨奶才能大幅缓解产能过剩;2024年上半年估计全国去产能每天压缩了近4500吨原奶,去产能预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。二是推动奶牛场与乳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结,包括社会牧场与乳企签订长期稳定的合同关系,有条件的牧场依靠政策和区域优势发展奶农办加工、品种特色养殖,新建牧场争取与乳企的加工厂实现股权绑定,深化利益联结机制。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资金周转紧张奶牛场的资金支持力度。四是加快修订完善产业政策,化解奶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,包括修订常温奶标准推动使用生鲜乳,放宽奶牛场自主加工销售乳制品的政策限制。五是明确新建大型奶牛养殖场配套饲草料地相关标准,提高种养结合比例。最后是在技术方面,加大淘汰低质奶牛,将成母牛:后备牛比例提升至60:40,通过种养结合、均衡营养等技术措施,将公斤奶饲料成本控制在1.8-2.0元。
加工企业研讨会
养殖企业研讨会
中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,需要企业主动适应新形势、新环境和新要求,谋远思变,破局前行,用创新力跑赢时代。研讨会上,加工端和养殖端优秀企业,分别畅谈了面对当下困境,奶业企业如何实现创新升级;奶牛养殖环节如何以“增效”跨越产业周期。
研讨会会场
马部长一行参观展览
展览企业在展厅交流
▍本文来源:荷斯坦杂志